逸夫書院傑青校友

(左起)胡志遠教授、洪之韻醫生、吳兆文教授、林曉鋒教授.工程師, JP 和岑健威先生

(左起)胡志遠教授、洪之韻醫生、吳兆文教授、林曉鋒教授.工程師, JP 和岑健威先生

書院創立三十八年來,培育了不少德智並重的社會領袖。逸夫校友於各個專業都卓有成就,善用知識貢獻社會,充分體現出邵逸夫爵士的創院初心—「求學創新.造福人群」。其中以下六位校友曾獲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:

獲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年份 校友
 
2010 梁裕龍醫生(醫學 一九九七)
2010 吳兆文教授(醫學 一九九五)
2013 岑健威先生(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 一九九六)
2015 洪之韻醫生(醫學 二零零零)
2015 林曉鋒教授.工程師, JP(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 一九九九)
2022 陳詩瓏教授(醫學 二零零七)

 

副院長暨校友事務委員會主席胡志遠教授為《逸林》擔任嘉賓主持,與六位傑青校友暢談昔日書院生活的點滴和難忘回憶。六位傑青校友分享彼此的成功故事和信念,期望可啟發年青人和在學的師弟妹。
* 以下以姓氏略稱嘉賓主持及受訪者
書院生活
胡︰當初為何選擇逸夫,書院生活有甚麼難忘回憶和點滴可以分享?
洪︰當年的逸夫是年青書院,現在是壯年(笑)。感覺較靈活和較有彈性,事情處理較人性化,能夠理解學生需要。
林︰我當時是走讀生,選逸夫主要因其書院聚會是月會而非週會(笑)。被派到逸夫自覺有意外收穫,因選修「商業導論」書院通識課程,從而發掘了自己的可能性,激發起創新思維,踏上了創業之路。
吳︰我是第一批宿生,覺得書院會從學生角度考慮事情,沒有太多規限。我曾經參與宿生會選舉,莊名是「傳新感閣」(笑),雖然輸了,但那是寶貴經驗,令我學懂面對失敗。
岑︰我也是走讀生,感覺從前的年代,不只著重職業。逸夫讓我有空間思考自己真正想讀的和想做的,我常常到「牟拉」(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)看有關音樂的資料,找回自己最喜愛的音樂。
胡︰逸夫沒有傳統包袱,的確能讓學生有更大自由去探索自己的長處。
梁︰當年逸夫屬新書院,而新的地方較少規限和約束,較容易創新。書院生活最難忘的是那種溫暖的感覺。最記得有一次下大雨,我沒帶傘,站在校巴站避雨。陳志輝教授剛巧駕車經過,主動提議載我到大學站。我在車上告訴陳教授曾經上過他的「商業導論」,陳教授親切地跟我談論有關課程。書院老師對學生的關顧,令我印象最深刻。其實我的初戀也是發生在逸夫書院,雖然最後無疾而終,但亦是開心和珍貴的回憶。
陳︰首選非逸夫,但慶幸被派到逸夫,因為當時住的地區不算偏遠,較難申請宿舍。逸夫宿位較多,所以順利入住國宿。當年我是泳隊和划艇隊成員,隊員練習後會一起跑回逸夫,感覺十分熱血 !醫科學業繁重,在學時較少參與宿舍活動。如果時光倒流回到大學一年級,我希望「上莊」成為宿生會幹事,多參與宿生會活動,與其他宿生打成一片。
啟發.目標.成就
胡︰現時的年青人或會對前路感到困惑,你有甚麼經歷和智慧跟在學的師弟妹分享?
岑︰成長時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能,選擇自己的路。思考那個行業是否自己真正熱愛,投入精神後仍想繼續下去,不會覺得只是例行工作。
林︰我完成博士研究後,曾遇上人生交叉點,要創業還是研究?如岑師兄所說,選擇一條不會令自己後悔,不覺得是工作而覺得是生活的路。我後來選擇了創業,三十七歲才回到大學教書。我相信只要盡自己最大努力部署,結果往往會出人意表。書院給了我很多點點滴滴的啟發,連結起來,成就了今天的我。
陳︰感覺現時的同學較少關心國際新聞。世界其他角落有不少人需要幫助,不一定是醫生才可幫助別人,希望同學在自己的發展以外,也會嘗試跳出自己的框框,關心世界,累積人生經驗。
胡︰機會是留給努力經營並時刻裝備自己的人。前路不一定是康莊大道,但不同的經驗也可增值自己。現今世界講求跨學科,你們如何鼓勵交流和合作?
吳︰現時沒有一個專科能夠認識所有事情,因此我們也常與工程學科合作,如機械人手術。
林︰現今世代由創新科技和知識型經濟主導,包含不少跨學科元素在內,對個人培育和網絡建構也有關鍵的影響。受大學通識及書院通識啟發,我作為工科人也有出書, Emily 是個醫科人,但也嘗試創業,成立口罩廠。
洪︰ Alan 師兄發明了過百件產品,令我十分佩服。跨學科需要勇氣,我丈夫和我開口罩廠的時候,我們只是在疫情裏做能力範圍內的事,抱著「失敗代表曾經嘗試」的心態去為醫護盡一分力。行醫看診一天只可看數十個病人,但口罩廠可以生產上百萬的口罩,保護的人數以數十萬以上計。成立口罩廠,成就我作為醫生的使命。
胡︰把握時機,發揮自己的長處,哪怕結果未必是自己所預計的。
梁︰在跨學科之中興起了人工智能的應用,可能會產生新的工種 。我認為需要創新才可向前,否則人類會被取代。不同的經驗可產生協同效應,幫助我們擴闊視野。
陳︰在臨床上,外科和工科要經常合作,只有醫學知識或只有機器的話都不能成事。因此我們要跳出自己的範疇,向他人學習,不被傳統框架束縛。
書院面對的挑戰
胡︰近來有批評指書院設施老舊,不要選擇逸夫,你怎樣看?
吳︰設施老舊是可以以金錢解決的問題,但逸夫舊生網絡龐大且活躍,並非所有書院可媲美。書院的特質、網絡和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。
洪︰我很幸運有Alan 師兄和Dexter 師兄作榜樣,他們在自己的領域發揮所長,貢獻書院和校友會。我深深感受到師兄師姐願意扶持師弟妹,也感染到我有動力為書院做事,這種傳承的精神比設施重要得多。
林︰設施失修只是短暫的問題,最重要的是書院的核心價值。書院的創新、靈活、自由和可能性是更值得重視的。畢業於逸夫書院並非大學生活的完結,而是另一趟美好生命旅程的開始。逸夫是個有溫度的書院,其校友網絡和師友計劃等協助我們在職場發展,畢業後不會「寂寞」,反而感到有「共力」。在此我想感謝陳志輝教授,陳教授帶領我加入書院校友會。最初校友會只是不停開會,重組後由年青校友組成幹事會,大家積極舉辦活動,使校友的聯繫更緊密,這也要感謝Justin 的幫忙。二零一七年,我仿效十大傑青,提議成立「逸夫之星」傑出校友,以凝聚逸夫人。
胡︰花很多時間開會的組織通常都是效率很低的(笑)。
信念
胡︰如果要跟逸夫人分享你的信念,那是甚麼?
吳︰「修德講學」
勇於創新,接受失敗。有知識亦要謙卑和有德行,才能成功。
林︰「嘗試無限可能性」
如果事情有前設,我們可以計劃,但人生並非如此,因此我們要發掘各種可能性。
岑︰「擴闊眼界,由自己開始」
進步需要付出和反思。
洪︰「臻善然後自在」
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,然後活得自在無悔。
梁︰「誠意正心,修己善群」
要有毅力和真心,才會成就事情。如果只有修己,不懂得幫助大眾,就會變得自私;如果只有服務和善群,而沒有修己和自我提升,服務質素就會下降。
陳︰「堅持自己的信念,不怕艱難和吃虧」
堅持信念,嘗試自己喜歡的事,就算失敗也不會感到失望。

 

(左起)胡志遠教授、陳詩瓏教授和梁裕龍醫生
(左起)胡志遠教授、陳詩瓏教授和梁裕龍醫生

本文出自書院刊物《逸林》(2024年1月)